首页 |
|
吴常信
(1935.11—— )
动物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
-
1953年-1957年,吴常信就读于北京农业大学畜牧专业
-
1979年-1981年,吴常信在爱丁堡大学进修
-
20世纪70年代初,以黑白花奶牛和北京白鸡的选育项目为代表,吴常信在动物育种研究领域中崭露头角。
20世纪80年代,吴常信提出蛋鸡合成系选育的理论与方法,突破了传统理论中“闭锁”和“纯”的束缚,并在实践中育成了“农大褐”高产蛋鸡配套品系。这一品系的产蛋总重量和饲料利用率水平不仅位居全国之首,还优于当时引进的国外良种。
-
1990年,吴常信开始攻关节粮小型蛋鸡选育项目,经过8年研究,将肉鸡中的矮小基因引入到褐壳蛋鸡中,育成了小型蛋鸡纯系,该鸡种于1998年获科技部等五单位联合颁发的“国家新产品证书”,2003年“农大褐3号”节粮小型蛋鸡配套系通过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
国家新产品证书
-
1986年~1998年,吴常信从理论到技术、从宏观到微观,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存和利用作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保种的优化设计,解决了保种群体的大小、世代间隔的长短、公母畜最佳的性别比例和可允许的近交程度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极具学术创见。
-
在研究方法上,对计算机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实验动物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应用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和技术”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和交流,吴常信被联合国粮农组织邀为主讲教师,在亚洲动物基因库培训班上讲授他的保种理论与方法。 -
“无论有多忙,名声有多大,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责任”。吴常信从教50多年,始终坚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给本科生、研究生、农业部干部培训班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讲授过多门遗传学和育种学课程,其中“动物遗传学”在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