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邦华
  • 发布日期: 2023-11-25 字号:[ ] 信息来源:档案与校史馆 浏览次数:
  • 蔡邦华(1902-1983)


    蔡邦华,江苏省溧阳县人。生于1902年10月6日,卒于1983年8月8日,享年81岁。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昆虫生态学的奠基人之一。

    蔡邦华于1920年东渡日本留学,考入鹿儿岛国立高等农林学校动植物科。1924年毕业时接到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校长章士钊的邀请,被聘为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为当时最年轻的教授(22岁)。1927年再赴日本留学,在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研究蝗虫分类。1928年,他拒绝日本政府的无理要求,提前回国,回国后曾在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1930年,他被浙江大学派往德国进修。1932年8月参加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昆虫学大会。1936年后历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浙江省昆虫局局长,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校务委员会临时主席(代行校长职权)等职。1949年,他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光荣地参加了开国大典。1953年后先后出任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等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学部委员)。此外,他还担任其他多种学术职务。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蔡邦华既是一位可敬的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近60年的时间里,他致力于昆虫学多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巨大成绩。1929年,他开始从事螟虫生态学的研究。1930年在德国进修期间,他以米象发育与温湿度关系为题开展了实验生态学的研究。在错综复杂的组合里,证明米象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三个最佳结果,即寿命最长、发育最快和繁殖最多,并最终确认繁殖最多是真正促使害虫“猖獗”的主要因素。他得出的这一结论,使久经争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引起国际生态学界的高等重视。后来,他在螟虫的发生、防治与气候的关系等方面,又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创建了一套害虫测报制度。关于蝗虫生态学的研究,他发表了专门论文,引起国际上的关注,前苏联著名蝗虫专家贝·比恩科多次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他的观点。20世纪50年代,他对松毛虫发生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由于向阳山坳的山地生物群落极为贫瘠,因而这种地带容易促使松毛虫大量发生”的观点。

    蔡邦华是中国最早从事昆虫分类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强调各个目科要有各个目科的典型代表,特别是要列出与经济有关的种类或中国特有的种类。因此,他编著的《昆虫分类学》颇受人们的赞赏。关于物种问题,他认为应该要用新的观点来分析,人们认识物种不仅要从形态学上找出差别,而且还要从生态地理、生活习性方面来了解它的实际意义,进而用近代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探索物种的界线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直翅目、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等翅目5个科目的研究上,他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昆虫分类增添了新属、新亚属、新种团、新种和新亚种达150个以上。


  • -打印本页-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