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惠生(1901—1945)
吕惠生,又名昌惟偊,安徽省无为县人。生于1901年,卒于1945年11月13日,年仅44岁。爱国知识分子,烈士。
吕惠生于1926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科。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担任无为县抗日人民自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无为县抗日自卫总队政训处主任。1940年在解放区历任仪征县县长、路东各县联合中学副校长。1941年“皖南事变”后调任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2年秋,皖中行政公署(后改称皖江行政公署)成立,他出任行政公署主任。1942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奉命撤出皖江根据地,他在北撤途中遭国民党袭击,不幸被捕。
吕惠生一生追求光明、追求真理,是一位彻底的爱国主义者。他从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他将救国希望寄托在三民主义上,并由中国共产党党员黄人祥和卢光娄介绍,加入国民党(当时许多共产党员参加或领导国民党党部的建立工作)。然而不久,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的一点希望又很快破灭了。此时,他运用自己的社会地位,掩护、帮助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活动,营救、保护革命同志。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坚定地站在共产党、新四军一边。他担任无为县抗日人民自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后,四处奔走,动员各界人士参加这一组织。此后,他又担任了无为县抗日自卫总队政训处主任,并利用合法身份,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吕惠生于1942年底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标志着他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他经常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敌伪据点之间,同广大群众、各界人士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接触,解决实际问题。皖中根据地最大的一项水利建设工程——无为长江大堤黄丝滩段工程,就是他受皖中党政机关的委托负责主持的。大堤竣工后,华中《大众日报》和延安《解放日报》相继做了报道,称赞皖中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人民所做的出色工作。为了表彰他的贡献,皖江区党委和皖江参议会决定,将大堤命名为“惠生堤”,给他以崇高的荣誉。此堤今还在。
吕惠生被捕入狱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他面不改色、毫不畏惧,始终是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他在狱中曾作五言诗明志:“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烟尘开敌后,扰攘展民猷。八载坚心志,忠贞为国酬。且喜天破晓,竟死我何求?”。他被敌人杀害后,原皖江地区的干部和新四军所属七师的指战员分别在北撤后的驻地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对他为革命献身的精神给予很高的评价。重庆《新华日报》于1946年5月17日曾予以报道。他的事迹陈列于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