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振玉
  • 发布日期: 2022-04-25 字号:[ ] 信息来源:档案与校史馆 浏览次数:
  • 罗振玉(1866-1940)


    罗振玉,字叔言等,斋名贞松堂等,祖籍为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出生在江苏省淮安县。生于1866年8月8日,卒于1940年6月19日,享年74岁。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罗振玉出生于书香之家,15岁考中秀才。1900年以后,他的经历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00年至1905年,在地方上的一些教育部门任职。如,1900年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1901年主持武昌江楚编译局(与王国维创办了中国第一本教育杂志)《教育世界》。第二阶段是1906年至1911年,供职于清朝政府。如,1906年充任学部参事厅行走(三年后升任参事),1907年出任学部二等咨议官及同考官,1908年相继充任殿试襄校官、学部考试襄校官,1909年出任京师大学堂农科第一任监督(校长)。第三阶段是1911年至1919年,旅居日本。第四阶段是1919年至1928年,寓居天津。第五阶段是1929年至1940年,移居旅顺。

    1896年,罗振玉等人在上海创办了学农社,并于次年5月创办了《农学报》。此后十余年,罗振玉潜心于农业问题,传播国内外农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投身农业教育,成为中国现代农学的早期主要开拓者之一。当时的上海,学社、报馆林立,而“学农社”却是首创。学农社最主要的工作是译书、研究农学。《农学报》是中国最早传播农业科学知识的刊物,也是中国首创的专业科技期刊(它比1897年6月创刊的《算学报》和1909年5月创刊的《医学报》都早)。至1906年1月停刊,《农学报》共出版315期。梁启超为创刊号撰写了“序”(即发刊词)。

    在传统农学向现代农学即实验农学转化的过程中,罗振玉做出了颇有意义的贡献。他编辑、出版了《农学丛书》,积极推动传统农学向现代农学发展是该书一大宗旨。尽管该书有不少粗疏之处,但它确实记载着实验农学在中国起步、中国传统农学迈向新纪元的进程,因而说《农学丛书》是实验农学在中国发端的标志是有道理的。

    从事农业教育,是罗振玉在开拓中国现代农学的活动中的又一贡献。1909年,他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校长)后,于当年赴日本考察。回国后,他即积极筹办京师大学堂农科。他亲自前往阜成门外望海楼一带勘察,亲笔写出书面意见。他提出农科大学建在钓鱼台到罗道庄一带,是一项重要决策,为农科大学在此后半个世纪里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办学环境创造了条件。农科大学的诞生,在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上是一个重要事件,它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新局面,为日后农业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罗振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颇为复杂的人物。他在政治上始终“恪守旧制”,曾任伪“满洲国”监察院院长,因而一直为世人所诟。 但他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又颇有贡献。他一生主要在六个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即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他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

  • -打印本页-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