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清华农研所——英才储备库
  • 发布日期: 2023-11-27 字号:[ ] 信息来源:档案与校史馆 浏览次数:
  • 193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曾指令清华大学建立农学院。由于当时条件尚不成熟,在1934年先设立了一个农业研究所,作为日后建立农学院的基础。最初的农研所只设虫害、病害两组,聘请刘崇乐、戴芳澜分别主持工作。

    七七事变前,农研所的主要工作是在华北地区进行病虫害调查及基础工作。七七事变后,随学校南迁到长沙,后到昆明。到昆明后,增设了植物生理组。

    抗战八年,农研所在昆明,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为我国农业科学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例如,病害组,在植物病理学、真菌学研究,在小麦抗病育种,云南经济植物病害研究,云南菌类考察等方面;昆虫组,在昆虫学基础,在林果及甘蔗、玉米等的考察,在白蜡虫、紫胶的开发利用方面;植物生理组,在生理学理论,如生物动能学、电生理学,在乌桕蜡、蓖麻油、月桂油的利用,在植物生长素以及营养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这八年,均有许多进展。

    清华农研所另一重要贡献是为国家培养储备了一批农业科学技术人才。我统计了一下,昆明时期,先后曾在清华农研所工作过的人员有60人之多。他们是:

    植物病理组:戴芳澜*、俞大绂*、周家帜、装维蕃*、王清和、赵士赞、王焕如、方中达、沈善炯*、洪章训、相望年、尹莘芸、姜广正、吴征镒*、戴铭杰。

    昆虫组:刘崇乐*、陆近仁、陆宝麟*、钦俊德*、姜淮章、毛应斗、朱弘复、范新润、郭海峰、沈淑敏、陈德能、赵养昌、曹景熹、范文洵、何申、金孟肖。

    植物生理组:汤佩松*、殷宏章*、娄成后*、曹本熹*、王伏雄*、徐仁*、潘尚真、张信诚、张龙翔、祝宗岭、陈培生、凌宁、黄杲、陈绍龄、沈同、叶克恭、郑仁圃、刘金旭、王岳、高振衡、胡秉方、胡笃敬、罗士苇、薛应龙、郑伯林、薛廷耀、朱汝燔、刘友湘、娄康后、沈淑敏、余瑞璜、郝崇本。新注:请对比《探索之路》

    这60人中绝大多数,后来成为国内外著名专家,成为高等学校、科研机关的中坚力量。清华农业研究所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农业大学教师队伍的重要来源。有14位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姓名后有*者)。一个只60人的集体,有这么多的院士先后产生,世所罕见。说清华农研所是一所英才库,毫不夸张。这是清华农研所对国家最大的历史性贡献。


  • -打印本页-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