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解放后,根据中共北平市委的指示,中共北京大学总支部于1949年6月27日公布了全校共产党员、总支部委员和各分支部委员名单。
北京大学总支部公开了北大农学院分支部的支部书记(周大激)、支部委员(张肇鑫、吴汝焯)及党员(10人)名单。此外,还公开了农学院在北大理学院(沙滩)学习编入北大理沙分支部(北大理学院和在沙滩学习的工、农、医各学院一二年级学生党员组成的支部)党员名单。
公开党组织和党员名单,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重大转折。从党建立时起,由秘密转为全国执政党,走过了28年的曲折、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拿农大党的组织来说,1924年1月,在李大钊、邓中夏哺育与指导下组建了农大第一个中共支部。此后,党组织长期处于秘密活动状态。1949年6月27日,党组织及党员公开,标志着党由地下转为地上,结束了秘密活动的历史。抚今追昔,倍感胜利来之不易。
农大第一个党支部建立到党组织公开,经历了25年的历史。国家内忧外患,几经沧桑,党组织历尽坎坷。
支部建立初期,时值“五四“运动后的革命高涨时期,农大党组织迅速发展,党员人数一度占全体学生人数的四分之一。开展爱国民主运动轰轰烈烈,开创了农大革命运动的崭新局面,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有相当影响的革命力量。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尤其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农大党组织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党员人数大减,处境极为艰难,党的活动处于低潮。一批党员骨干被迫离校,到外地继续参加革命。其中不少人在革命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詹乐贫、李鑫、黄人祥、李启耕等。
二三十年代,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并没有吓倒农大的共产党员。一批又一批的党员,前仆后继,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坚持斗争,成为农大学生运动中的中坚力量。宋平、李尔重、杨士法、盛华、王泽农、高万章、陈凤桐、华山等一批革命者就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代表。
抗日战争爆发后,无论内迁后方的,还是留在沦陷区的共产党员,没有放弃斗争,革命火种在继续燃烧。活跃在日伪统治下的北平北大农学院的党员,环境更加艰苦,以周大激、张鹤宇等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战后,迎来了北平学运的一个又一个高潮。北大农学院的党组织领导了一次又一次的爱国民主斗争。最终迎来了北平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
农大百年历史中,中共党组织和共产党员们,以及一切进步人士,为中国人民革命,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他们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