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台这一驰名中外的胜地,已有八百年的历史。早在金代,章宗在此钓鱼,名曰“钓鱼古台”。清乾隆年间在此建行富,修砖台一座,乾隆书“钓鱼台”三字,镶嵌于门上。钓鱼台在历史上曾有两段时间与农大有缘,归属农大管辖使用。
1908年,清政府拨望海楼(钓鱼台)一带官地建农科大学时,钓鱼台迤西大片水旱土地划拨给农科大学作农事实验场,但钓鱼台本身未包括在内。民国初年,溥仪退位尚未出宫之前,他把钓鱼台以个人名义赠送给他的老师陈宝琛,成了陈的私产。溥仪私相授收“皇产”,皇产理应属于国家。陈自知理亏,并未居住。
1929年,农大(时称平大农学院)正力图发展,扩充校园。于是向北平市政府和国民政府教育部提出接管毗邻农大农事实验场的钓鱼台(今国宾馆养源斋一带)。一面上书申请批准,一面派人与陈交涉。在得知明确此地系官产后,农大派人接管。
农大接管,陈宝琛不甘心,派他的儿子携一帮日本人突然闯入钓鱼台捣乱,殴打警卫人员,擅挂日本旗帜于院内,将农学院办公处牌子拆下后,扬长而去。但由于农大师生的不屈斗争,终于保住,使局面平稳下来。
从1929年初接管到1935年夏被迫撤离,长达6年之久,钓鱼台一直是农大校园的一部分。学校占用期间,钓鱼台共有40余间房屋,农大新建房屋4间。在钓鱼台上兴建气象台一座。养源斋作为林产品陈列室,潇碧轩作为林场办公室,部分房屋作了职工宿舍。大门上挂着北平大学农学院林场办公处的牌子。
但好景不长。1935年,陈宝琛去世,风波又起,日本人以陈氏欠正金银行贷款,陈已将钓鱼台作为抵押,又无力赎取为借口,一群日本人携陈氏家属强行占据钓鱼台,将学院职工赶出。几经交涉,终因当时日本侵华气焰嚣张,当局屈服,国人无奈,钓鱼台落入日本人之手。
1949年,北平解放后,农大一度再次接管了钓鱼台,其房舍作教职员宿舍。不久,国家建国宾馆,由政府收回,农大职工迁出。
迄今,钓鱼台上的气象台遗迹,以及我校保存的一批当年师生在钓鱼台留影,已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