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锁(1960—)
张福锁,陕西省凤翔县人。生于1960年10月4日。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张福锁1982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1985在北京农业大学土化系获硕士学位,1989年10月在德国霍恩海姆大学获博士学位,1990年1月回农大做博士后研究,出站后留校任教。1993年底晋升为教授,1994年任植物营养系系主任,1997年至今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兼任国际植物营养委员会主席、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主任等。
张福锁一直从事植物根际生态调控与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重大项目,攀登计划、“973”项目,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农业部引项目等。主要成就为:
植物适应养分胁迫的根际效应机理研究。揭示了缺铁缺锌条件下,单子叶禾本科植物分泌麦根酸类植物铁载体的特性、规律及生态意义;揭示了不同生态型植物活化土壤中磷的机制;揭示了石灰性土壤上玉米/花生间作改善花生铁营养之机理;证明在间套作系统中,地上部光温热和地下部土壤养分空间有效性的提高及根际生态效应对提高作物产量的贡献同等重要。
土壤/植株动态测试优化推荐施肥技术的建立与应用。提出依据作物根系生长动态实时调控土壤供氮层次和能力的思路;研究并提出了氮素实时实地监控、磷钾实地恒量监控和中微量元素因缺补缺的施肥策略,大大提高施肥的针对性;提出以播前土壤硝态氮测试确定氮素的基肥用量、以作物关键生育期植株硝酸盐测试确定氮素追肥量、以优选肥料效应模型控制全生育期氮肥总量,实现了施肥总量及不同生育阶段优化分配的有机结合;成功地解决了田间土壤硝态氮快速测试技术难题,使土壤速测和植物快速诊断技术有机结合,突破了施肥总量控制与作物不同生育期实时监控相配合的技术难关,形成了土壤/植株动态测试优化推荐施肥技术体系;研究并提出了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的新思路,使施肥的增产、改善土壤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等目标相结合,为高产优质高效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农业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该成果于1996年至2002年在北京、河北、陕西、云南等省市的小麦、玉米和油菜等旱地作物应用,示范面积537.9万亩,节约纯氮16105吨,增产11026万千克,增收节支13618万元,达到了节肥、增效、高产、改善品质和环保的目标。
张福锁在本领域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培养博士生76名、硕士生42名;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7项;1995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6年被列入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同年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1999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1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3年被选为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