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成后
(1911.12——2009.10)
植物生理学家、生物物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植物生理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娄成后,浙江绍兴人。1932年、1934年和1939年,分别获得清华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岭南大学硕士学位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教授,清华大学农学院教授,北京农业大学一级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副校长等职。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攀登计划项目“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抗逆生理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是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农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亚洲农业发展基金奖、中华农业科教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陈嘉庚基金”农业科学奖等。
娄成后长期从事高等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间物质运输及信息传递的研究,对中国农业科学,特别是植物生理学学科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他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并论证了植物组织内通过胞间连丝实现的“细胞间电偶联”现象,并在植物体细胞中发现“核穿壁”运动,提出了胞间连丝表现为可控、封闭与开放三种状态的转变的新概念,这一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在植物生理学百科全书和许多专论中被详细引述并被誉为生物学上的重大发现。娄成后教授还在植物电生理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了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电化学波传递的现象,并对植物中电波传递的主要途径、传递方式及生理效应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证实了植物体筛管内有机物运转、植物的运动器官的膨压运动等生理活动中有微管、微丝的参与,由此提出植物界存在类似动物的“神经——肌肉机制”,为研究植物感应性和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开辟了新的思路。
娄成后教书育人七十余年,撰写研究文章近300篇,出版专著10余本,除培养大量的本科生外,还培养出近百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可谓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