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亨嘉,光绪二十九年(1904)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宣统三年焉正月二十日(1911年2月18日)逝世,享年64岁。是清朝末年富有爱国心和近代科学头脑的教育家。
张亨嘉首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一职,奥迪对我就职演说,曾成为广为淬的历史佳话。
据当年京师大学堂毕业生回忆:“第一位监督张亨嘉先生就职的时候,监督与学生均朝衣朝冠,先向至圣先师孔子的神位行三跪九叩首礼,然后学生向监督作三个大揖行谒见礼,礼毕,张监督说,‘诸生听训:诸生为国求学,努力自爱。’于是全部仪式就算完了。这总共十四个字,可以说是一篇最短的演说词。读者诸君,你听过再短于他们校长演讲没有?”于是,十四个字的简短校长训词传为历史佳说。
张亨嘉任期内,有两次重大举措与农科大学创办有关。
一、决定设立京师大学堂的预备科。则各省选拔年龄合格品德端正的学生送京城,经大学堂考选,择其优者编入预备科。当年共录取360余人,连同旧有的师范生共500余人,于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1905年2月23日)开学分班上课。
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三十日(1905年3月5日),张亨嘉在《奏开办预备科并添招师范生折》中向清政府正式报告了这一过程,并请清朝政府批示:“所有开办预备科并添招师范生情形,理合恭折具陈状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谨奏。”
二、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十五日(1905年8月15日),张亨嘉总监督又上一奏折:《京师分科大学亟应择地建置折》。
奏称:“京师即设预备科,按照高等学堂程度而教之专门科学之始基立吴。而各省高等学堂,亦经开办,其一二年后,毕业之优等生,均应升入分科大学”,故急待筹备分科大学。
他建议分科大学分设两地:一瓦窑地方,二德胜门休一地。此建议方案,清朝批示认为可行。
光绪三十一年十月(1905年12月5日)又上奏:《学务大臣奏请建设分科大学片》,提出具体建校方案:
分科大学分两处建设:
一处在德胜门外操场地方,作为除农科以外的七分科大学的校址;
一处瓦窑地方留作专办农科大学。
当日清政府批准了这份奏折:“奉旨,著照所请,谨言慎行衙门知道,钦此”。
这次奏请批准后,农科大学即着手朝廷筹备,在选址问题上,经勘查后认为瓦窑地方不适于农科建校,于1908年选定罗道庄,放弃了瓦窑地方的方案。但1905年秋的决策作为农科大学创办之始,则为后来的中央教育部门所确认。
由此可见,张亨嘉在职大学堂总监督的时候,几次奏折决定了农科大学的命运。
同时也回答了,常有人问一个问题:1905年,农科大学既无校舍,又不招生,谈何建校之始?
其实,上述几份奏折已二分清楚。1905年,一边筹建农科大学,一边已经招收了预科学生。这些预科学生于1905年入学,先后于1909年前后限获毕业,分别选送各分科大学。部分(40余人)毕业生入农科,暂在马神庙京师大学堂本部上课。1912年11月迁入罗道庄新校舍,于1913年毕业,成为农科大学首届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