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永恒记忆:革命火种早早在农大点燃
永恒记忆(11)——寻求真理的人们(中)

发布日期:2014-10-23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档案与校史馆字号:[ ]

李尔重:河北省丰润县人。生于1914年12月。坚定不移的毛主席的好战士,原中共河北省委书记、省长,作家,书法家。

李尔重于192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6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32年秋,他入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学习,同时在北平东城区委工作,曾任代理区委书记。1935年,他转入国立北平大学学习。1936年至1937年,他赴日本东北帝国大学学习,七七事变后回国,投身抗日战争。1939年后,他历任八路军晋南干部学校政治对主任、冀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冀南五分区地委书记兼政委、东省地区工作团副团长兼鸡西县委书记、牡丹江省委常委兼民运部长、铁道兵团党组成员兼宣传部长等职。1949年后,他历任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长,中共武汉市委第二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委、宣传部长,中共广东省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务书记,中共河北省委书记、省长,湖北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中理工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湖北分会名誉主席,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名誉理事,武汉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湖北省屈原研究会理事长等职。

李尔重在战争年代做了许多工作:曾参加东北的土改,曾参加剿匪反霸斗争,曾参加消灭谢文东及李华堂的斗争;曾参加辽沈战役与平津战役,在平津战役中所带的铁道兵获传令嘉奖。

在从事领导工作的同时,李尔重还致力于文学创作,其代表作是曾被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称为爱国主义的好教材的500万字的《新战争与和平》和20卷1000万字的《李尔重文集》。此外,他还进行书法研究。他是毛泽东主席非常器重的才子,毛泽东主席曾夸奖他是文学家,他与王任重被毛泽东主席称为“湖北二重”,两位革命秀才。

在《新战争与和平》中,李尔重以艺术的形式描绘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历史,刻画了无数英雄和烈士前仆后继、不屈不饶地英勇奋斗的精神。该书曾荣获全国图书二等奖、湖北省屈原文艺特别奖、武汉市黄鹤文艺奖和解放日报霞飞奖。中央还批准成立了研究“新战争与和平”的专业委员会,湖北省也成立了“新战争与和平”研究会。此外,他编写的话剧《扬子江边》曾获得文化部一等奖。

除上述作品外,李尔重还撰写了大量长、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学术论文等。他的业绩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湖北日报》、《解放日报》、《长江日报》、《河北日报》、《香港文汇报》、《文艺批评与评论》、《中华老年报》、《当代老年》、《中华英才》、俄罗斯《真理报》、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 等媒体上报道、宣传。

杨士法:天津市宁河县(原属河北省)人。生于1917年11月。副部长级离休干部。

杨士法1935年在上中学(师大附中)时参加一二九运动,并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6年9月入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农艺学系学习。同年11月经高万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农学院支部委员,负责民先工作。1936年12至1937年7月任学院支部书记。1937年7月离校,赴山东抗日前线。1937年至1938年任山东三路军政训处学员政训员,第五战区第二游击队政治指导员。1938年至1951年任临沂县委书记,中共鲁南特委统战部长,鲁南四地委组织部长,鲁南三地委副书记、代书记,鲁南一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鲁中南区党委宣传部长,临沂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51年至1966年任上海沪西产业区委书记、工业局局长兼党委书记,上海市委工业部副部长、部长,上海市委组织部部长。1972年至1979年任上钢一厂党委书记,市机电二局(现航天局)党委书记,市工交组负责人。1979年至1983年任上海市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兼市科委主任。1983年至1988年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8年4月政协换届时退出副主席职务,同时被选为市人民代表。

(以上为在校学生)


陈凤桐:曾用名陈鸣岐,河南省内乡县人。生于1897年2月25日,卒于1980年10月4日,享年83岁。农学家、农业科技管理专家,新中国农业科学技术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领导人。

陈凤桐于1919年考入保定河北省甲种农业学校。1924年,他参加了国民革命军。1929年秋,他考入东京青山农业大学专门部,学习农业经济。1931年回国后,他到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就读,并投入到抗日救国和民族解放斗争之中。他和李世俊等带领同学参加“平津学生南下示威团”,到南京抗议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他义愤填膺、慷慨陈词,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1933年5月,他参加了抗日将领冯玉祥、吉鸿昌等领导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1936年5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他在太原“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的领导下,创建了察绥抗日游击军,任政委。1940年8月,他与刘苏率雁北支队参加了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1941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将他调到边区政府工作,担任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农林牧殖局局长。抗战胜利后,他担任新成立的察哈尔省人民政府农林厅厅长。1946年末,他任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实业处技术室主任。平津战役开始后,他又调任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农林水利处处长。1949年4月,他奉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之命,组建了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担任所长、党委书记。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学部委员)。1957年3月1日,他被任命为中国农业科学分党组书记兼副院长。1959年,在江西省省长邵式平同志邀请下,他到江西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长。

在晋察冀边区工作期间,陈凤桐领导并亲自开展科学实验;他引进、推广良种,研究增产和储粮方法;他积极提倡造林、护林和兴修水利;他创建农场、林场、牧场;他发起并成立了晋察冀边区自然科学界协会,被选为理事长;他创办了学术刊物《自然科学界》,大力开展学术活动,宣传农林牧的科学知识。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对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和支援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凤桐出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以后,便将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到该所的建设与发展之中,为后来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奠定了基础。他十分重视业务思想建设。他曾撰文阐述业务思想建设和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在科研工作中,他提出“年年要有新的成果拿出来”。在他的领导和研究人员的努力下,该所的科研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取得显著进展。例如,研制成功“六六六”等农药,对消灭蝗虫等主要害虫,保证农作物增产,起了巨大作用。他曾提出“确定江西为华东红壤丘陵研究的中心”等建议,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重视。他的很多主张,被后来30余年的事实证明是十分中肯和远见卓识的。晚年,他本着“我们搞过农业科学的人,有责任汇报工作和提出改进意见”的精神,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提出好建议。即使在重病、病危期间,仍一次又一次地向前来探望的同志询问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全国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情况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胡子昂:曾用名胡鹤如,重庆市人。生于1897年3月,卒于1991年11月19日,享年94岁。中国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爱国民主人士、实业家、政治活动家、中国民主建国会和全国工商联卓越领导人。

胡子昂于1923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科。1926年后,他历任重庆市教育局局长、江西农业院技师兼总务长、中国兴业公司总经理、四川省建设厅厅长,重庆川康兴业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重庆华康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重庆市参议会议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财经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副市长、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商经济开发公司董事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胡子昂考入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时,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他积极投入到这一爱国运动的洪流中,成为参加这一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他在读书期间,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学校如何才能发展?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国,而农业却相当落后,整个国家连一所专门的农业大学都没有,高级农业专门人才从何而来?农业不能很好地发展,中华又怎能振兴?于是,以他为首的学生们向教育部陈述将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改为国立北京农业大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而,他是1920年至1922年“农专”改“农大”(简称“改大”)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主要组织者。这一运动对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其功不可没。他对农业、农学亦颇有见地,他在题为《发刊<新农业>的旨趣》一文中尖锐地指出:“中国人民最普通、最可恶的一个观念,就是只想做官。他们的主张,是根据古人‘学而后仕’的原则,要是学了不做官,就象很冤似的。所以相沿成习,学了就想做官,不想做官的农民就多半不学,连普通知识也没有”、“我们都是学农的人,都知道:‘农民,非觉悟不可;农业,非改进不可’,那么,就该仰就所学的,去实地研究、传播、讲演,实行我们的主张”。为了实践文中所说,他进行了长期探索和不懈努力。虽然他在工商界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但是他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北京农业大学建校85周年前夕,他满怀深情地写了《关于北京农业大学由来的片断回忆》一文。他语重心长地叮嘱前去看望他的人们,不要忘记过去,要尊重历史,要继承革命传统。

胡子昂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中国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是工商界的一面旗帜,他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风雨同舟,为工商联的自身建设与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一个不断追求真理、追求进步,顺应时代和历史潮流前进的人,同时又是一个不尚空谈、讲求实干,一贯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努力工作的人。因而,他受到党和人民的敬重和信赖,也受到全国工商界的爱戴和推崇。

李世俊:字子义,山西省万荣县人。生于1901年9月19日,殁于1962年11月24日,享年61岁。农学家,中国现代农垦事业的先驱者和实践家。

李世俊于1926年考入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农业化学系。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和陈凤桐等带领同学参加“平津学生南下示威团”,到南京抗议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2年毕业后,即从事屯垦事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奔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国民经济部技正,后改称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技正。1938年6月,他经刘少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他担任边区政府建设厅技术室主任和工业原料委员会主任等职。1941年至1943年,他出任八路军总司令部南泥湾垦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兼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总农场场长(后任八路军总部管理处处长)。1946年,他被任命为山东省农业实验所所长、山东省人民政府实业厅农林科科长。1948年至1950年,他受命组建华北人民政府所属的华北农事试验场,被任命为场长兼党总支书记。1950年至1956年,他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司长、植物病虫害防治司司长、农政总局副局长、宣传总局副局长、农业教育局局长等职。1953年2月,他被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聘请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会委员。1957年至1962年,他出任西南农学院院长、西南农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等职。

在陕甘宁边区,李世俊作为当时有军垦经验的农业专家,挑起了开发南泥湾的重担。不到两年,人迹罕见的烂泥洼变成了粮食堆满仓、牛羊遍满山的陕北好江南。朱德总司令曾致信与他,对他的贡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长王震对他的工作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世俊从事国家农业生产的领导工作。他广泛启用和团结农业专家和科技人员,让其在国家农业建设迫切需要的岗位上有用武之地。他架起了一座党联系、团结知识分子的桥梁,为迅速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卓越贡献。

李世俊在担任西南农学院院长期间,纠正了“大跃进”以后的一些错误做法,确保了学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也逐渐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学校培养更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创造了必要条件、打下了坚实基础。

李世俊刻苦学习的精神是有口皆碑的。他长期坚持学习革命理论和科学技术,争分夺秒,见缝插针,一丝不苟,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就是他得了重病,在动大手术前两小时还在钻研《资本论》,根本不像一个病人,连医生也感到惊讶。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事业忠心耿耿,数十年如一日。他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更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为人们留下了一个永不磨灭的优秀共产党员和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

郑绍文:又名郑永铭、郑岩平,四川省潼南县人。生于1905年11月,殁于1993年10月8日,享年88岁。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政法战线的领导者之一。

郑绍文早年求学于国立北京农业大学。1927年5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1月,他因参加北京游行并担任西城区总指挥被捕入狱。1929年5月,他因在上海参加指挥纪念“五卅”运动四周年游行示威活动,第二次被捕入狱。1930年1月,他因担任上海反帝大同盟示威游行的总指挥,第三次被捕入狱。1933年5月,由于叛徒出卖,他在上海第四次被捕入狱。1931年4月后,他历任中共湘鄂西分局军委秘书长、湘鄂西军委警卫团政治委员、湘鄂西军委警卫师政治部主任及代理师政治委员等重要职务,为洪湖苏区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939年6月, 1939年9月,他在李先念同志领导下,先后担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参谋长、纵队第四支队政治委员、豫鄂边区抗日保安司令部司令员、豫鄂边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政治委员、豫鄂边区中共襄北地委书记兼第五军分区政治委员等职,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江汉区党委代理书记兼江汉军区政治委员,在大洪山一带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46年,他出任中原军区驻汉办事处少将处长及中原军区驻汉代表,奉命到武汉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对保证中原部队顺利突围起了重要作用,因而多次受到周恩来同志的称赞。中原突围后,他曾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秘书长。1947年后,他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副政治委员、湖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等职。在领导土地改革运动和其他工作中,他正确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避免了乱打乱杀的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绍文历任中共中南局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1953年3月,他担任最高人民法院中南分院院长。1954年2月,他任中央司法部副部长兼党组书记。1958年,他受到错误批判和处分,被调往广西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同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斗争,受到迫害。1979年1月,他调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院机关党委书记。1984年,中共中央批准他享受正部长待遇。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和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代表、第五届及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郑绍文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艰苦奋斗了60余载。他曾四次被捕入狱,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充分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在战争年代,他不仅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身先士卒的革命献身精神,而且创造性地开展部队政治思想工作,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到广西工作后,他为建设国家、为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广西农业、改善广西人民生活,做出突出贡献;在政法战线,他坚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格依法办案。

唐  川:又名唐杰侯,湖南省溆浦县人。生于1910年,殁于2000年2月1日,享年90岁。农业科学家、农业科技管理专家。

唐川于1935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农艺学系,并留校任教。1939年后,他历任陕甘宁边区农校教员兼农场主任、东北局财经办事处研究员、佳木斯农事试验场场长、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及党组书记、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及党委书记、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第一、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并曾兼任沈阳农学院副院长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1981年后,他担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并被聘请为吉林省人民政府顾问,享受副省级(副部级)待遇。他还曾担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及荣誉理事、吉林省农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他被列入《中国名人录》一书。

早年,唐川主要从事农业教育工作和小麦、烟草、甘蔗的研究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解决陕甘宁边区军民的穿衣问题,他总结出促进棉花早熟生产栽培技术,使边区棉花种植面积由1939年不足4000亩发展到1946年的350000亩,实现了棉花基本自给。1945年1月,他被陕甘宁边区政府授予“特等农业技师”光荣称号(当时边区荣获该称号的知识分子只有几个),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的亲切接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唐川致力于东北地区特别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的组织领导与研究工作。他以卓越的见识和渊博的知识,首先做出了在收集、整理农家品种的基础上开展作物杂交育种工作的决策。接着,他组织领导了联合号铲趟机的研制,对东北地区土壤的考察,小麦抗锈品种的研究,大豆、水稻丰产品种的选育,东北细毛羊、草原红牛的选育,机械化耕作等项目的攻关,对恢复、发展东北地区特别是吉林省的农牧业生产起到了重大作用。他首创并实施了在东北地区统一计划、分工协作、联合检查、共同总结的科研管理方法。

唐川极为重视和爱护知识分子。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造就了一支优秀的科技队伍。

唐川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他曾5次以团长、学术秘书等身份率领或参加中国代表团赴保加利亚、前民主德国、前苏联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同时,他也多次邀请、接待来访的外国专家、学者和友好人士。因此,提高了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誉。

唐川最令人尊敬的,是他一生淡泊名利,甘为农业、农民服务的品德与人格。他生前曾多次说过:“我从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把一切都交给了党。我一生别无所求,能为党、国家、人民做点事就是我的心愿。”在60年的工作生涯中,他恪守自己的信念,默默地工作,将毕生精力和全部心血无私地奉献给祖国和他热爱的事业

孙德山:曾用名孙德三,山东省潍坊市人。生于1911年11月14日,卒于2006年6月3日,享年95岁。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行政管理专家。

孙德山于1936年入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农艺学系学习。1936年10月,他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转到西安临时大学农学院学习,曾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副队长。1938年5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至1940年,他先后担任陕北公学驻延安办事处主任,陕北公学56队支部书记、教员。1940年至1945年,他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林业局课长、农业局秘书。1946年至1949年,他先后被任命为东北抗日联军(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军工部厂长、通化办事处副处长、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农业处处长、东北计划委员会农业处处长等职。1953年至1959年,他出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农林水利局副局长、林业局局长。1960年以后,他担任国家计划委员会林业局局长兼农业局副局长。1972年至1983年,他先后出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华北组副组长、国家计划委员会计划经济研究所副所长。1986年,他被批准享受副部长级待遇,并担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咨询组副组长(现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咨询组副组长)。

孙德山担任国家计划委员会林业局局长兼农业局副局长期间,曾跟随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工作。1960年,他跟随国家主席刘少奇视察东北大小兴安岭林区,实地考察东北林业发展情况;1964年,他跟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乘船视察长江三峡流域。此外,1956年,他作为中国代表团的随行人员跟随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李富春访问苏联;1960年,河南省黄河泛区发生水灾,他在时任黄河灾区抢险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姚依林的领导下,参加了黄河灾区的抢险救灾工作。离休后,他怀着对延安特有的情感,通过回忆,写成《弘扬延安精神与时俱进》一书,以介绍他在延安学习、工作的情况,并向世人宣传延安精神。

华  山:又名郑化善,山东省惠民县人。生于1912年11月。1934年入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学习。1936年下半年,在校学习期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转入西安临时大学学习;同年11月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5月,在陕北公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8月,跟随张经武、黎玉、江华赴山东从事革命工作,任山东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宣传科副科长。1939年10月后,调任鲁南区党委干部训练班副主任、政府工作部工作组长。1940年6月,任鲁南专署秘书主任。1941年8月,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党校学习。1942年6月,调任山东省赵镈县(苍山县)县长。1944年10月,任鲁南二行署(专署)主任。1945年2月,调任鲁南区党委调查研究室副主任。1946年8月至1949年5月,任曲阜师范学校校长兼党总支书记、鲁中南建国学校校长兼党总支书记。1949年5月至1970年10月,任山东农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1970年10月,调任山东省临沂地区革委会副主任。1972年10月,出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1980年1月,调任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81年8月至1984年4月,任山东海洋学院党委书记。1983年7月,被选为中共山东省顾问委员会委员。1985年11月离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