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档案日”述评】我校档案工作走上新征程——兼谈档案的“资政”功能
  • 发布日期: 2023-06-09 字号:[ ] 信息来源:档案与校史馆 浏览次数:
  • 6月9日,是国际档案理事会发起设立的“国际档案日”。国际档案理事会(ICA)是1948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成立的档案界最高国际组织。2007年,ICA将每年的6月9月(国际档案理事会成立纪念日)定为国际档案日,以推动社会公众认识档案和关注档案事业,提高社会公众档案意识,增加档案工作者专业能力和职业认同。

    2013年,我国国家档案局决定,把每年的6月9日“国际档案日”作为档案部门的宣传活动日。2023年我国“国际档案日”系列宣传活动主题为“奋进新征程,兰台谱新篇”。全国以档案局(馆)为主体的档案系统,将开展多种宣传活动,生动展现档案系统深入贯彻二十大精神,深耕档案事业,踔厉奋进新征程的昂扬精神面貌。

    众所周知,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承担着保存历史遗产、传承人类文明、服务国家社会的重要作用,档案工作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重视。就大学而言,档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合作、内部治理等各项业务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和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都是学校的档案,需要加以收集、保管和利用。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和博物馆,已经成为一所学校的精神地标,成为大学与社会沟通互动的重要文化载体。

    我校档案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2002年成立档案馆,2006年更名为档案与校史馆。目前,档案与校史馆馆藏学校不同历史时期综合档案共七个全宗(北大农学院、清华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北农大、北农工大、中国农大、中央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共20余万卷(件)档案材料和校史相关图书资料。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校二级单位档案工作曾经基础较弱,坚持每年向档案馆移交档案的单位不足一半;自2006年以来,15年没有召开过全校档案工作会,档案工作一度成为被部分单位忽视的工作领域。

    近几年来,这一情况得到很大改观。随着新修订的《档案法》的发布,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在分管校领导的指导支持下,档案与校史馆抓住机遇,于2021年恢复召开全校档案工作会议,宣传《档案法》、《高校档案管理办法》和学校相关制度,学习总书记批示精神,动员和部署各单位年度档案收集移交工作。档案与校史馆对全校近70个二级归档单位逐一进行梳理排查,稳定档案员队伍,举办业务培训,并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全校归档单位的联系沟通和业务指导,最终在全校各二级归档单位积极响应与高度配合下,2021年,全校近70个二级归档单位首次完成了全部归档移交工作,当年入馆文书类档案也首次突破万卷(件)。

    2022年度,学校继续加大文书档案归档力度,克服了疫情期校园防控的重大影响,到9月份,全校二级单位全部完成2021年度文书档案移交,归档完成率再次保持100%的全覆盖。各单位归档意识和归档质量均有显著提高,信息著录规范,归档内容比较系统完善,有的单位还补录和归档了往年形成的部门重要档案。各单位上传电子文件的积极性也有较大提高。2022年度接收电子文件归档数量比上年度增加77.5%。校史资料的收集也取得较大成果,到2022年底,“校史资料库”共有中国农业大学校史、高校史及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等相关书刊600种、1346册。

    2023年,两个新的管理文件发布,一是《中国农业大学档案分室管理办法》,对馆(校)外二级单位的档案统一管理进行规范;二是《中国农业大学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档案管理办法》,发布了学校《2022年度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清单》,明确了归档任务、责任部门、档案处置要求等归档事项,更是对学校以往重大活动和事件档案归档薄弱环节的有力弥补。

    在学校的重视和各单位的支持协作下,我校已经基本构建了稳定的档案收集保管机制,形成了档案收集移交与接收保管的良性工作格局,有效保证了近年学校及各单位发展历史记录的完整性。

    档案收集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而保管档案最终目标还是开展利用服务,发挥馆藏档案的使用价值功能。

    多年来,我校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稳步开展。档案与校史馆每年接待校内各部门、师生、校友和社会单位查询利用文书综合档案人数近2000人次,提供档案查、借阅等利用近1万卷(件、张)。档案资料为学校党政决策、人事福利、科研项目、基建维修和建设、校属企业改革、校史、院史以及系史撰写提供了大量档案材料的支撑。随着社会法治化和信用体系的日趋完善,这些档案材料往往急用户之所急,解用户之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凭证、借鉴和信息作用。

    档案与校史馆收藏我校建校以来全部各类毕业生的教学类档案,是学校为毕业校友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最多的单位之一。近年来,学籍档案对毕业生的人生道路有时会产生重大影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联系母校,需要办理各种学籍档案证明。档案与校史馆每年为本校、校外单位及个人提供毕业生学籍相关认证(学历、学位、成绩单证明等)超过4000人次,出具材料超过1.6万份。这些证明体现了母校对毕业校友的关心支持,服务质量深受校友好评。

    我校的档案利用服务,多年来以服务热心、响应及时和业务专业而受到用户的广泛信任。

    高校档案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存史、资政、育人”三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档案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是对档案工作,特别是档案的“资政”功能具有深刻了解和理解后,得出的重要结论。

    不少人曾经认为,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其历史价值,主要是为后人准备,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档案对当前工作的意义不大,所以一般要靠“情怀”来推动(这也许是档案工作被一度忽视的思想原因)。事实上,档案的“资政”价值,对当代人也有重要的体现。档案记录对于一个部门机构保持政策和工作的连续性、决策的科学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凭证和参考作用。

    做工作如同做研究,往往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提高。所以除了自身的努力,还要借鉴前人的经验,在前人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的基础上,才能避免重复劳动,进而在历史成就的基础上产生更高的飞跃。而历史经验的获得,查询档案是一条重要手段。在调查研究中,纵向历史考察是一项重要内容;而了解历史方法经验的重要方法,也是查询本单位往年的档案材料。如果对历史情况不了解,做了一些成绩,自以为是创新;但查询档案,也许会发现,其实前人已经做过。“阳光之下常无新事”,档案记录就是察往知来、继承创新的有力依据。

    实际工作中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因为往年某一类重要支撑材料没有归档,当前无案可查、“查无实据”,给当前工作的正常开展遇到绕不开的麻烦,甚至会带来法律纠纷。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电子档案(包括存量传统档案的数字化和增量电子文件的归档)将会成为今后档案的主要载体,档案大数据将与各类业务大数据高度融合。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将为当代人提供强大的分析预判工具,档案的“资政”作用将会更加明显,效益更加突出。

    今年是第16个国际档案日。学校档案系统全体人员重牢记“存史、资政和育人”的使命职责,将在学校的统一领导和总体部署下,更加努力做好学校各类档案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好我校校史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宣传校史文化,展现农大精神传统,为学校“双一流大学”建设,为党和国家的新百年新任务做出我们农大档案人的贡献。


  • -打印本页-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