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历史上曾有两次奉命搬迁陕西。两次搬迁历史背景不同,性质不同,结果也不同。一次是由于外患,七七事变之后,国难当头,被迫内迁。一次是出于内乱,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以“革命”的名义,扫地出门,三年后又回来。
农大的命运多舛,两次搬迁是有力佐证。
1937年,七七事变不久,北平被日寇侵占,师生们纷纷离校,逃亡大后方。奉教育部令,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在西安组成临时大学。平大农学院改为临大农学院,有学生百余人,暂设农、林、农化三系。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战时的生活和非常时期的教育。
1938年3月,因战事吃紧,国民政府下令,西安临大南移,迁汉中,农学院迁勉县武侯祠。上千名师生长途跋涉,行程500余里,跨渭河、越秦岭、柴关诸高山大川,历时半个月才达到目的地。尚未安顿下来,教育部第二道命令下达:西安临大,改称西北联合大学。
在汉中办学,比西安困难百倍。当年7月,教育部又下第三道命令:西北联大改组。西北联大被肢解,易名重组。其中把农学院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组成国立西北农学院。1939年,最后一届毕业生离校后,建校30余年的农科大学的历史到此中断,随着国土的沦丧而沦亡。
为什么国民政府在短短几个月里,采取如此重大步骤,迅速进行改组?按当时教育部的说法是“调整布局”和“安全”。其实,还有未曾言明的动机。
90年代初,我们曾拜访百岁老人、原北平大学校长兼农学院院长徐诵明教授,他曾激动地谈起当年的经过。他极力反对教育部肢解北平大学,当面和教育部部长陈立夫争论。农学院校友胡子昂等纷纷致函致电陈立夫,表示反对,要求保存农学院建制,以便战后复员。陈口头许诺,抗战胜利后恢复。
西北联大的主体——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是平津著名高等学府,在“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运动中是革命先锋,内迁后,仍保持着光荣的传统,强烈的爱国热情,高昂的战斗精神,来到毗邻延安的西安,更如虎添翼。临大师生与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有密切联系。国民党当局,尤其是对付共产党的里手陈立夫,对这种形势自然心中有数,十分害怕。这正是采取大刀阔斧肢解西北联大深层次的原因。
平大农学院落泊武功,组建国立西北农学院,对大西北地区高等农业教育无疑是一大贡献,它是以取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农科大学为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