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涵(1899—1969)
李静涵,安徽省太平县人。生于1899年1月24日,卒于1969年12月31日,享年70岁。畜牧学家,中国乳牛和乳山羊饲养业的开拓者。
李静涵于1922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1925由于经济拮据被迫中断学习,1927年再入该校续学至毕业。他以学习刻苦著称,因而美国伊利诺依大学校长罗克斯致函邀请他去深造,并准予免去学费。1929年和1931年,他分别获得美国伊利诺依大学昆虫学硕士学位和美国敖儒尔大学畜牧学硕士学位。他本拟攻读博士学位后再回国,因九一八事变爆发,他毅然中止学业回国。1933年任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副教授。1934年至1936年被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院长刘运筹聘为教授。1936年至1938年受聘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教授。1938年至1942年任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1942年至1946年被国立中正大学校长胡先骕聘为该校教授。1946年至1948年被东北大学校长刘树勋聘为农学院院长,并兼任东北工学院基础课教授。1948年至1949年受聘为华北大学农学院教授。1949年至1958年担任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教授兼家畜各论教研组主任,其间,受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的邀请,担任北京市几个乳牛场的技术顾问,并于1956年兼任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客座教授。1958年,因安徽农学院筹建畜牧兽医系,经干仲儒院长四次上门邀请,他离开北京,赴家乡担任安徽农学院教授兼畜牧兽医系主任,直至病逝。
在北京农业大学工作期间是李静涵工作最稳定的阶段,也是他教学、科研最出成果时期。他主攻养牛、养羊及北京鸭的豢养。由于20世纪50年代国人崇尚苏联科学,因此他在学习俄语的同时,钻研、翻译了多部俄国科学家先进的畜牧业著作,有《最新乳牛学》(未出版)、《我怎样把每头乳牛的产量提高到7.432公斤》、《乳羊的饲养和繁殖》、《饲料生产学》等。他还根据亲身教学经验和科学研究数据,编撰了《山羊学》、《山西省西北部畜牧业调查》、《绵羊学》、《北京鸭豢养法》等。
在安徽农学院任职期间,李静涵除从事教学、科研、著述工作外,还为畜牧场的创建日夜奔波。1959年,农垦部部长王震在视察安徽农学院时,详细听取了李静涵对发展畜牧业的报告,要求李静涵直接向他推荐优秀弟子,由他直接安排工作。
李静涵既教书又育人,既言教更身教,爱学生如子女。他用一生的努力不懈攀登,提出过许多颇有独创的见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在接见老一辈畜牧学家时,曾赞扬他为发展祖国的畜牧事业而不辞辛苦,跑遍了祖国28个省市的山山水水;陈毅副总理曾关心和过问过他的著作出版情况。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在《李静涵教授纪念文集》序中写道:“抗日战争期间,我和李静涵先生同在江西国立中正大学执教,知道他是一位勇于艰苦奋斗、安于精心治学、富有教学经验、深受同学喜爱的好教授。”著名动物数量遗传学家吴仲贤在《回忆李静涵教授》一文中也写道:“我早已听说在畜牧界有一位专家对牛、羊、猪、鸡都很有研究……解放后北京农业大学成立,我和他一起在畜牧系同一间办公室办公,朝夕相处,逐渐发现他确实有独到之处……李先生学问渊博,他能说出中国造成牛皮破损的牛蝇和其它昆虫的名字,对于这些我是一窍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