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宏正(1897-1966)
虞宏正,字叔毅,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人。生于1897年10月5日,于1966年11月11日,享年69岁。胶体化学家、物理化学家、农业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发展中国教育、科技事业的先驱者之一。
虞宏正于192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24年至1927年任教于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并兼任北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讲师。由于他工作成绩突出,1926年被破格晋升为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时年29岁。1927年至1936年被聘为国立京师大学校农科教授和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教授。1929年,他代表中华农学会出席在日本举行的日本农学会年会,并宣讲了题为《中国土壤分类》的论文。1936年赴德国菜比锡大学胶体化学部进修,并被邀请加入德国胶体化学学会。1937年春,他受教育部委派,转赴英国伦敦大学物理化学部进修。1937年10月后历任西北临时大学农学院教授、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教授、西北农学院教授等职。1945年,他先后赴英国剑桥大学胶体科学部、美国布鲁克林高分子研究所和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化学部进修、考察。此间,他曾拜访过物理学泰斗爱因斯坦和化学大师鲍林教授(诺贝尔化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47年春回到西北农学院继续任教,直至逝世。1954年,他出任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所长兼西北农学院土壤农业化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筹备委员会委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学部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后担任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副院长等职。
虞宏正是驰誉中外的杰出化学家与教育家。他一生倾心育人、善于育人,因而不论是化学专业的师生,还是非化学专业的师生,都愿投身他的门下求学,可谓是桃李遍天下。他经常对学生讲:“学习任何一门科学,不仅应掌握其中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应总结出该科学一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还曾经说过:“作为一个土壤科学家,不但要精通土壤科学,而且也要懂得与土壤科学有关的边缘科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土壤科学及其应有的作用。”他素以博学多识、学术造诣高深、教学艺术精湛而受到教育界的赞誉。当年,最受学生推崇的农业化学系教师要数他了。他到校不久,学生们便深知他不仅化学讲得好,而且数学、物理也讲得非常好。他讲授物理化学和胶体化学的教学效果,曾轰动北京各大学。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曾高瞻远瞩地提出土壤科学要向边缘学科迈进的主张。于是,他建立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土壤热力学,受到国内外有关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为了弄清黄土的性能和特征,为了改变黄土高原的面貌,虞宏正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展了创造新型细菌肥料、微生物固氮、同位素农业、地方病与生化微量元素等方面的研究。为了开发和建设中国的大西北,他将全部精力奉献给黄土高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科学、教育战线上,他为人们树立了西北地区的一面光辉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