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长恭
  • 发布日期: 2023-11-13 字号:[ ] 信息来源:档案与校史馆 浏览次数:
  • 庄长恭(1894-1962)


    庄长恭,字丕可,指建省晋江县(今泉州市)人。生于1894年12月25日,卒于1962年2月25日,享年68岁。有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有机化学学科的先驱者,有机微量分析的奠基人。

    庄长恭于1919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农学科,旋即赴美国留学,就读于美国芝加哥大化学系,1921年获得学士学位。1924年获得博士学位。1924年至1931年担任东北大学教授兼化学主任。1931年再度出国,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和慕尼黑大学从事有机化学研究,被聘为客座教授。1933年回国后,他历任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兼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研究教授、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会评议员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定居上海。1940年7月,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二届评议会评议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以北平研究院研究员的名义被派往美国考察,直至1947年秋回国。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并被聘为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学部委员),并担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副主任及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筹建委员会主任委员。他是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庄长恭对有机合成特别是有关甾体化合物的合成以及天然产物结构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在国际有机化学界享有盛誉。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他在德国担任客座教授期间,即从事麦角甾醇结构的研究,做出杰出贡献。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国际上通用的教科书《有机化学》(卡勒的名著)第二版中所列举的166项文献中,惟一一篇中国人的论著就是庄长恭关于麦角甾烷的论文。除对有关甾体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外,他还从事生物碱结构的研究,取得可喜成果。他在学术上的贡献远不止以上所述,只是有些重要的研究与工作没有发表。

    庄长恭治学非常严谨、思维极其缜密、观察十分敏锐。例如,有一次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后,一位与他同在哥廷根实验室工作的化学家说他运气好,他回答到:“科学研究不能靠运气,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严谨的态度、敏锐的观察,才能获得成就。”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他对新的科学技术进展很敏感。他在国从事研究时,曾赴维也纳大学学习有机微量分析技术,这种当时刚刚兴起的新技术对研究微量成分非常重要。回国后,他首先在国内建立了这门分析技术,这对推动中国有机微量分析和有机化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庄长恭以高尚的品德、严谨的治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 -打印本页-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