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昭勋
  • 发布日期: 2022-06-07 字号:[ ] 信息来源:档案与校史馆 浏览次数:
  • 唐昭勋(1899—1927)


    唐昭勋,字伯赓,湖南省晃县(今新晃县,原属芷江管辖)人。生于1899年,卒于1927年4月20日,年仅28岁。烈士。

    唐昭勋于1922 年考入国立北京农业专科学校林学科。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于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任芷江县农运特派员,同年8月担任芷江湖南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教务主任,10当选为中共芷江支部书记。1927年3月出任中共芷江特别支部书记。1927年4月20日被国民党动派杀害。1983 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84年,新晃县人民政府为他建立了烈士墓。

    唐昭勋在北京读书期间,毅然投身于革命行列,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接触了一些进步人士和共产党人(如瞿秋白等)。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更加坚定了革命的理想与信念。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曾回忆到,他在农大读书时,对同学都非常热情友好。

    唐昭勋大学毕业后,党组织曾派他去苏联留学。临行前,他回家探亲。当时正值北伐战争兴起、工农运动蓬勃开展之际,因此中共湖南省委留他在湘工作,并派他到常德地委开展工作。由于他在芷江读书甚久,有广泛的社会关系,因此委他以农运特派员职务,在芷江开展农运工作,并秘密发展党组织,使之更好地领导芷江一带的革命斗争。到芷江后,他很快打开局面——他接近在芷江县城教书的一些旧时同学与好友,向其进行革命宣传,组织其阅读进步书籍。这些热血青年很快被鼓动起来,纷纷参加革命活动。此后,他在担任中共芷江支部书记期间,创办了革命刊物《芷江潮》(三日刊),并秘密设立了油印室(刻印革命传单),加强了革命宣传工作,以抨击黑暗的社会,揭露帝国主义的罪行。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农民的革命觉悟大大提高,斗争热情不断地被激发起来——先后在远近农村成立了14个农会,发展农会会员8000余人,还在5个农会建立了农民赤卫队。他担任中共芷江特别支部书记以后,做出了整顿农会的五项决定。

    1927 年,芷江县国民党党员代表大会和芷江县农民协会正式召开,成立了国民党芷江县党部和芷江县农民协会,唐昭勋当选为农民协会主席。会后,与会者(包括工人、农民、教师、学生、商人等)约一万人,在唐昭勋等人的率领下,高举红旗,手持大刀,进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反动派闻讯,即在芷江县全城实行武装戒备。曾有人劝他改日再举行游行。他回答到:“怕什么,照原计划进行”。这时,他在城外,由于不放心城内的游行群众,遂返回城内。而敌人正要抓他,故放他进城。很快,他便被敌人包围。敌人用刺刀向他乱戳,他的两条腿被刺中11刀,鲜血淋漓。此时,他仍继续高呼革命口号。敌人想让他屈膝投降,因而对他软硬兼施,严刑拷打,可他坚贞不屈,与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最后,敌人竟残忍地将他的喉管割断,在他的胸上又连戳5刀,并将他的尸体捆上一块大石磨,投入芷江潕水河中。


  • -打印本页-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