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士钊(1881-1973)
章士钊,字行严,别号孤桐等,别署秋桐等,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市)人。生于1881年3月20日,卒于1973年7月1日,享年92岁。政治活动家、教育家、法学家、文史学家,爱国民主人士,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经历曲折、思想复杂、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
章士钊1901年寄读于武昌两湖书院。1902年3月入南京陆师学堂学习军事。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此间,他将日本人官崎寅藏的著述《三十三年落花梦》翻译出来,影响甚大。因一时疏忽,误将孙文的本名同化名“中山樵”连缀成文,遂使“孙中山”之名从此流传。1904 年,他东渡扶桑,与孙中山往来甚密,并与李大钊、陈独秀结为好友。1913年3月参加孙中山、黄兴发动的反袁(世凯)“二次革命”,被孙中山任命为讨袁军秘书长。“二次革命”失败后,他再度赴日本。到东京后,他与陈独秀等人创办了《甲寅》月刊。1915年冬,他参加护国战争。1917年11月应聘为国立北京大学文科研究院教授兼图书馆主任。1920年,他曾慷慨解囊,资助毛泽东两万大洋,以帮助解决一批有志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和毛泽东回湘闹革命的旅费。1922年12月出任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校长。1924 年11月担任段祺瑞临时执政府司法总长。1925年4月14日兼任段祺瑞临时执政府教育总长,5月兼任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校长。1925年7月底,他再次出任教育总长。1927年4月,李大钊被捕后,他积极设法营救。1931年,他回到上海开始了其律师生涯。他是闻名全国的大律师,曾被誉为上海四大名律师之一。1939年2月,他赴重庆出席国民参政会期间,时与周恩来、董必武等人来往,对国民党统治的黑暗及其对进步力量的镇压十分不满,经常著文抨击。1943年,他所著《逻辑指要》在重庆出版。此后,针对蒋介石无和平诚意,他曾在毛泽东手上书“走”字,并耳语“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向毛泽东进言。1949年,他先后两次被任命为南京国民政府和谈代表团代表,到北平参加国共和平谈判。被誉为“共产党的诤友”和“爱国老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推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届代表和第三届常务委员;历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晚年,他大部分时间从事文史研究工作,写成《柳文指要》一书,于197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总理曾将此书送予他作为纪念,并向他介绍章士钊:“他是个大学问家”。后来,此书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章士钊出任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校长后,以“农村立国”论作为办学的宗旨和方针。“农村立国”论的提出深得师生的赞赏,成为办好“农大”、矢志农业、改造农村的动力。1922年 12月16日,《晨报》以《章士钊愿为改造农校炮手》为题,刊登了他办学的主张。同时,他号召师生立志改造中国农村、农业,学好知识与本领到农村去。为了实现其理想,他决心在“农大”大干一场。他也确实下了一番工夫,实施了一些重大举措。例如,1923年1月24日,他以个人名义在《晨报》刊登《征聘农业专家特告》,公开招贤纳士,延聘国内外“怀抱伟略,幸以本校为理想试验之地”的农业专家来校执教。这一举措,虽然在他任期内未能有大成就,但后来,一批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纷纷从国内外应聘来校执教,一支资历雄厚的教授队伍由此逐步形成,其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