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农科大学建校选址罗道庄的远见卓识
  • 发布日期: 2022-05-25 字号:[ ] 信息来源:档案与校史馆
  • 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学务处在卢沟桥畔瓦窑村购买千余亩土地,拟在此建京师大学堂各分科大学的校舍。  后来,嫌此地离京城太远,旋于1905年,学务大臣递折奏请“将德胜们外操场地方赏给大学堂”,建京师大学堂各分科大学。奏折建议“瓦窑地方则留以专办农科”。奏称:“查农科需地较广,万不能与各科并设一处,日本农科亦系另设。该地宜于种植,以之专办农科亦属相宜。”于是,将已购瓦窑地方1 300亩土地拨作筹建农科大学。

    这里,提出了农科大学选址的两个原则:

    一、与大学堂其他各分科大学不同,农科应单独建校的原则;

    二、农科大学应具备较大规模的实验用地的原则。

    后经农科大学筹建者的实地考察,发觉瓦窑地方并不适于建农科大学。原因是:“该处地势高旷、林泉缺乏,不甚合用”,“农科大学,应以附近林麓河渠之地为宜”。于是,1908年,清政府学部递折:《奏请拨望海楼地方苇塘官地建筑农科大学》。奏称:“查有阜成门外望海楼地方苇塘官地,约十六七顷,……堪为农事试验地之用,附近民地,亦可设法购买建筑农科大学。”奏请“允许赏给臣部作为开办农科大学之用。”

    1908年的这个奏折中,提出又一选址原则,就是农科大学应建在林麓河渠之地,适于建校又适于农事试验的环境条件。

    经奏准,农科大学除拥有望海楼(即玉渊潭、钓鱼台一带)的土地与水面970余亩外,又在罗道庄、蔡公庄购地数百亩。农科大学于建校之初,其校园与试验场的面积已达1230余亩。从1908年算起到1958年迁校马连洼,农大在此办学达半个世纪之久。

    除上述三个选址原则之外,我以为,当年选定农科大学校址还有另一重要原则,即农科大学建在了农村,但又绝不是僻野。农科大学建在靠近文化中心首都北京的农村。这里有农田广阔、水旱兼备,农林牧渔之利,环境幽静,犹存古风,出作入息,得天独厚之佳境。清廷“钦定”把这样一块风水宝地“赏给”建农科大学,也算是一大善举。当初亲历勘察觅定农科大学校址的人们,后人不能不钦佩其远见卓识。今日,环顾国内外,举凡著名高等农业学府无不建在既具备优越的办学条件,又具有优美环境的地方,似已成为普遍的规律。


  • -打印本页-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