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下午,学校召开“农大记忆”口述校史项目启动座谈会,杜太生副校长主持会议,部署学校口述校史项目相关工作。
杜太生指出,采集口述校史,抢救农大记忆,义不容辞,刻不容缓。我们即将迎来不平凡的“双甲子”之年,为了更好的展现学校风采、凝聚人心、铭记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有义务整理、挖掘、抢救口述历史,以填补和丰富校史、院史、学科史的发展历程。据2021年统计,学校目前共有80岁以上的离退休老同志近1000人,其中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186位,老先生有很多回忆故事亟待挖掘、抢救、整理、提炼,口述校史是农大记忆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思政育人的绝佳素材。档案与校史馆等部门要将老先生的记忆转化成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并以档案的形式保存好、利用好。
杜太生强调,口述史的作用在于“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丰史之骨”,希望各单位能高度认识其重要性,共同做好口述校史采集工作。杜太生对口述校史项目提出要求。一是提高站位,做好口述校史采集,要对农大120年历史负责,也是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举措;二是高度重视,各学院应当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梳理学院史、学科史的发展脉络;三是加强协作,档案与校史馆在党委宣传部、离退休处、各学院的配合下,充分调动关工委和青年学生的力量,做好思政育人、校史育人的工作;四是做好宣传,要将采集成果以多种方式展示出来,生动形象地讲好农大故事。
党委宣传部部长赵竹村介绍了项目背景。在学校的“十四五”规划和2022年度工作计划里,都将传承校史文化、弘扬农大精神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口述校史项目是学校“双一流”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需要全校各单位共同努力协作,把校史、院史、学科史相结合,统一协调开展。
档案与校史馆馆长桂银生介绍了“农大记忆”口述校史项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介绍了项目实施方案。本项目主要面向学校离退休老同志开展,从个人在学校经历的角度,开展校史访谈。项目在相关部门和各学院分党委的支持下,计划每年组织学生采访团队,逐年分批次采访一批离退休老同志,收集校史、院史和学科史资源。除录音访谈材料外,同时收集相关照片、视频、实物等历史材料,丰富学校校史资料馆藏资源,宣传弘扬学校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离退休老同志是学校历史的经历者、见证者和书写者,他们是学校开展口述校史项目的宝贵财富;新老两代农大人的直接对话,也体现了校史文化育人的鲜明特色。
党委宣传部、研究室、档案与校史馆、离退休工作处负责人,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对做好学校和学院口述史采集实施工作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