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除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及人民解放的斗争中牺牲的烈士外,还涌现出一批批寻求革命真理、探索革命道路、追求思想进步的人们。他们要么忧国忧民,赤胆忠心,投笔从戎,为驱除黑暗、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奉献一生;要么情系民生,胸怀祖国,立志创业,忘我工作,为服务“三农”、造福人民、科教兴国,辛劳一生。这些人中,有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之前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和热血青年──主要指离开学校后从事革命工作的校友。他们在极为恶劣和残酷的环境中不畏强敌、向往光明、英勇奋斗、前仆后继,谱写了令人肃然起敬的篇章。下面介绍的是从中选出的一些代表:
杨开智:曾用名杨子珍,湖南省长沙县人。生于1898年10月,卒于1982年1月26日,享年84岁。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社会主义研究小组三名创建者(杨开智、乐天宇、蒋文虎孝)之一,杨开慧的胞兄。
杨开智于1921年考入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农学科。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7年后,他历任湖南省建设厅所辖常德山森林局局长、中央林区管理局牛首山林场技术员兼管理员、湖南省建设厅技士、湖南省农业改进所技士、中茶公司总技师兼茶师、湖南省农业厅技正兼研究室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湖南省茶业公司副经理、湖南省茶叶经营处副处长等职。1959年后,他曾长期因病修养。他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届湖南省政协委员(后被选为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杨开智的父亲杨怀中(又名杨昌济)是一位具有民主、进步思想的知名学者。杨怀中经常向青年宣传国外的新文化、新思想,教导青年及其子女要立志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由于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杨怀中先生交往密切,经常在杨宅共同研讨中国革命问题,因而杨开智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颇深。正如他在《自述》中所说:“由于我的父亲、胞妹、堂弟都是思想先进富有革命人生观的烈士,过去受了他们的感化,加之常常听到先父的得意学生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等革命同志的言论,因此,我早有革命意识”。1921年,在邓中夏的直接领导与帮助下,他与乐天宇、蒋文虎孝 创建了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社会主义研究小组”,任组长,在本校最早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研究。社会主义研究小组的成立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中国共产党支部在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及此后的国立北京农业大学的建立,他与乐天宇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他非常敬佩毛泽东同志,接受毛泽东同志的教诲,赞助毛泽东同志与杨开慧同志的婚姻。毛泽东同志在长沙从事革命活动时,创办文化书社,宣传马列主义,他与家人在经济上予以很大支持。1928年,他的堂弟杨开明同志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他在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但仍继续支持和掩护杨开慧同志从事革命活动。1930年10月,杨开慧同志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他曾与家人赴南京、上海设法营救。杨开慧同志被杀害后,他不顾全家安危,与家人承担起抚养毛泽东同志三个孩子的重担。1931年,他又支持夫人李崇德同志将毛岸英兄弟三人平安护送到上海地下党组织的怀抱。他鼓励青年走革命的道路,1938年夏,他将自己的女儿杨展送往革命圣地延安,使其跟随中国共产党、跟随毛泽东主席干革命。1941年,杨展同志在敌后游击战争中英勇牺牲。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再次献出了自己的亲人。在艰苦而漫长的岁月里,他的全家在白色恐怖中受尽迫害,但他革命信念毫不动摇,坚信中国革命必然胜利。他所具有的光明磊落、高风亮节的品质,不愧为中国革命坚定的支持者。他在群众中有一定声誉和影响。他对子女、亲属要求严格,经常教育其珍惜革命家庭的荣誉,积极、努力地为人民服务。
孔昭颐:又名孔子寿、王树正,安徽省宿县人。生于1899年1月,卒于1982年12月,享年83岁。1924年在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至1927年两次出任中国共产党北京农业大学支部书记。在校学习期间,曾任区委委员。1926年暑假回宿城参与成立中国共产党宿县临时支部。1927年8月,在学校被军阀政府逮捕,同年11月被释放。1928年毕业后,曾任中国共产党宿县县委书记、凤阳县委书记。1930年至1933年,先后担任中国共产党江苏徐、海、蚌特委委员,江苏省宿迁中心县委书记,徐州特委委员等职。1933年8月,因叛徒出卖被捕,1937年8月国共合作期间被释放。抗日战争初期,曾和赵一鸣等人发起组织抗日救亡社,动员广大群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9月至1941年10月,在宿县组织抗日游击队,并从事建党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任宿县联合中学、专署文教科、安徽省教育厅工作,并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国民主同盟安徽省委办公室副主任、省委委员。1982年病逝于合肥。
乐天宇:原名天燏、天愚,又名天遇,湖南省宁远县人。生于1900年1月20日,卒于1984年7月15日,享年84岁。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农林科学家,教育家,中国农民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乐天宇于1920年考入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林学科。此间,他成为共产主义运动的积极追随者。他与杨开智、蒋文虎孝成立了三人“社会主义研究小组”。1922年,本校第一个青年团支部建立,他担任第一任团支部书记。1924年1月,全体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青年团支部被批准转为党支部,他担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25年,他于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曾任中共北京西郊区委书记,是爱国运动的中坚者之一。1939年,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成立,他被任命为农业科主任兼陕甘宁边区林务局局长。1947年3月,他担任北方大学农学院院长。1948年11月,北方大学农学院改为华北大学农学院,他仍担任院长。1949年12月,他出任北京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党总支书记。1951年3月,他被调往中国科学院工作。1954年,他调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一级研究员。1981年,他创办了全国第一所民办公助、自费上学、不包分配的新型大学──湖南九嶷山学院,亲任院长。此外,他还曾兼任一些社会与学术职务。
在乐天宇的革命生涯中,他在本校早期创建社会主义研究小组、第一个青年团支部和第一个党支部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上述组织的建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本校开始传播。在创建革命组织、发动并领导学生运动与农民运动的工作中,他作为主要组织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表现颇为出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乐天宇在延安工作期间,为开发解放区的农林业,为创办解放区的农业教育,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在北方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任职期间,为革命根据地农林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办学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体制、教育制度与教育方法。
乐天宇在担任北京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党总支书记期间,继续发扬延安精神和华北大学农学院的优良作风。其领导思想、教育理念、学术观点与工作作风,曾对本校乃至全国教育界、学术界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著名群体遗传学家、人类遗传学家,原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兼农艺学系主任李景均因被停开了所讲“遗传学”等课程而被迫出走所引发的震惊中央、震惊全国的“农大事件”,在本校、在社会上引起极大震动,学校教学秩序一度被打乱。中央派出调查组,提出对“农大事件”的处理意见。
乐天宇作为革命家、科学家、教育家,其一生既有辉煌、有灿烂,也有坎坷、有失落;既有卓越功绩,也有严重错误。但是,无论是在何种情况下,他都坚信党、依靠党。他在农林科学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刘守初:湖南省新化县人。生于1901年9月,卒于1975年9月,享年74岁。1929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1926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期间,参加农业革新社,筹办农民夜校并任教师。1928年被人诬告遭逮捕,被关押近两个月。毕业后,留校任教。此后,历任河南汝南园艺试验场技师、湖南第三农事试验场技士、福建省农事试验场技正、北京林业试验场技正等职。
朱先煌:字任民,湖南省湘潭市人。生于1903年,殁于1968年9月1日,享年65岁。养马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马匹人工授精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朱先煌于1924年至1929年就读于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农艺系。此间,他参加农业革新社及农民运动与农民夜校等工作。1926年7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后脱党。192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同年7月,在湘潭被捕,次年2月获释。1934年7月,他赴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求学,攻读养马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于1938年8月毅然中断在日本的学习,愤然回国。1942年后,他历任四川农业改进所畜牧改良场技正、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四川畜牧改良场场长、西北垦殖励进社秘书兼畜牧科长、西北羊毛改进处技师、国立西北技术专科学校教授、湖北省政府专门委员会委员、国立武汉大学农学院教授等职。1949年,他接受华北大学农学院的聘请,担任该院畜牧兽医系教授,负责养马学的教学工作。1949年9月至1951年9月,他出任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教授。1951年10月,他被任命为山西农学院任畜牧系教授兼任教务长、科学研究会主任等职。
朱先煌十分珍视祖国养马业的科学文化遗产,他运用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对中国历代养马业取得的科学成就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尤其是对中国人民在养马业选育上的辉煌成就,予以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马的品种与世界各国马的品种,进行了比较与分类的系统研究。此外,他对广灵驴、晋南驴和临县驴进行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制定出驴种的选育方法与措施,深受百姓的欢迎。
朱先煌在学术研究上,思想活跃并有较高的造诣。他编撰、翻译了多部专著,发表了多篇论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与挚友──畜牧学家、农史学家、农业教育家张仲葛教授共同主编的《中国畜牧史料集》,受到海峡两岸学者极大的赞誉。他撰写的《殷代文化与畜牧》、《试论周秦畜牧业》等论文,所涉及的古代畜牧科学技术范围颇广。因而说明,这些论文的发表,非既有颇高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科学技术素养又掌握现代畜牧科学技术的学者是难以写成的。这显现出他具有博古通今的学术造诣,值得后人学习。
朱先煌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中国农业教育事业,特别是畜牧教育事业。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他对中国优良地方马、驴品种进行了系统而广泛的研究,全面而深入地分析过中国历代养马业的兴衰,并以大量的史料、史实阐明了中国养马业的发展与历代王朝兴衰的关系,为研究中国马政指引了方向。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学者。不幸的是,他在十年动乱中被迫害致死。
王泽农:字梦鳐,江西省婺源县人。生于1907年5月3日,殁于1999年10月4日,享年92岁。茶学家、茶学教育家、茶叶生物化学家,中国茶叶生物化学学科的创始人。
王泽农于1925年9月考入国立北京农业大学。1926年2月,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4月他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于5月至9月先后担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京农业大学支部书记和中国共产党北京农业大学支部书记。1928年2月,他考入国立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 1931年毕业,获农学士学位。1933年,他赴欧洲留学,在比利时颖布露国家农学院深造。1937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比利时国家农业化学工程师称号。1938年7月回国后,他历任云南省建设厅技正、国立复旦大学农学院教授兼茶叶专修科主任及农业化学系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调到安徽大学农学院(1954年独立建院为安徽农学院)工作,先后担任茶叶专修科教授、茶叶系教授、茶叶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科研处处长、教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是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茶叶学会第二、三届理事会理事长。此外,他还曾兼任其他社会与学术职务。
王泽农是中国茶叶生物化学学科的开创者与奠基人。他除创立了茶学研究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外,他还在抗日战争时期寻求滞销茶叶的出路,曾开展过茶场(厂)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研究,在提取咖啡碱、茶单宁、试制茶染料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他在茶学研究中始终贯穿了生物化学这条主线,如他在“微量营养元素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茶叶发酵的生化机制”、茶叶中特征成分的生物合成和转化等二级代谢”等研究中,从生物化学的角度,将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转化过程,提高到物质代谢生理生化机制的理论高度来认识,为茶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他主持研制的 “茶叶光电拣梗机”,曾荣获安徽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和商业部科技重大成果三等奖。
王泽农在中国高等院校中首先开设了茶叶化学课。在此基础上,他创建并完善了茶叶生物化学学科体系。他思路开阔、勤于笔耕、著述甚丰。早在1957年,他就编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茶叶生物化学专著《关于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1961年,他又主编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茶叶生物化学统一教材《茶叶生物化学》(此后又两次主编本教材)。1981年,他编著出版的《茶叶生化原理》,获 1977年至1981年全国首届优秀科技图书奖。1990年,他主编出版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叶卷》,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他的一系列论著,为中国茶叶生物化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泽农在国内外茶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为创建中国茶叶生物化学学科做出了卓越贡献。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他仍孜孜不倦地工作。他常说:“莫道黄昏夕阳短,地球绕日无尽期”。
文先俊:四川省梁平(梁山)县人。生于1907年12月,卒于1989年4月。1932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至1928年9月,任中国共产党北平大学农学院支部书记。1928年9月至1929年1月,脱产担任中国共产党北平市委秘书。1929年2月至1929年9月,任四川梁山女子师范教员、梁山公学教员、梁山县建设局股长,并兼任梁山县县委委员、秘书,继续致力于革命工作。1929年10月,回北平大学农学院继续学业。毕业后,担任北平市大中小学生联合会委员。1933年至1937年,历任北平初级中学教师、山西第二师范教师、江西农业院农业技术指导员等。抗日战争期间,曾任重庆四川建设区驻渝办事处主任、大华炼油厂(地下党领导)副总经理等。解放战争期间,任上海裕农实业公司协理、太平洋渔业公司协理、上海侨英中学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联络局专员、中国民主同盟华东执行部组织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总会理事及中央委员(后改为中央咨议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分会常委兼组织处专职副处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市政协第五、六届委员等职。
王 薇:又名林宪,女,内蒙古哲里木盟通辽市人。1912年出生。1935年8月,入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生物系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转入西安临时大学农学院学习。1935年冬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社会主义者联盟”,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期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并发起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和西安临时大学农学院时,均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负责人。曾任党组织交通员,从事发展组织、宣传抗日救亡及反帝反封建等工作。1938年1月至8月,在延安党校学习。1940年至1948年,在西北农学院、沈阳中正大学农学院任教。1949年1月至7月,任中央林业实验所技士(工程师)。1949年8月至1952年12月,任沈阳农学院、东北农学院讲师。1953年1月至1954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54年10月至1986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兼植物研究室副主任等职。
盛 华:江苏省仪征县人。生于1913年10月,卒于1997年12月15日,享年84岁。原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
盛华1929年5月于南京省立第一中学经石岐山、于汛宇介绍入党。1932年淮阴农校毕业,同年考入开封河南大学农学院。1933年秋转学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因在学校参加爱国民主运动而被校方开除,1934年11月离校。1935年11月考入日本仙台东北大学经济科学习。1935年11月考入日本仙台东北大学经济科学习。1937年七七事变后,回归祖国投身抗日战争。各时期担任的主要工作:新四军三支队敌工科长,苏中三分区、一师政治部敌工科长,苏中三地委敌工、城工部长,苏中区党委联络部副部长。苏北区党委宣传部长,华东纺织工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省科委党组书记兼主任,浙江省委委员。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上海市人大常委委员、科教文员会主任。曾任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会长。
盛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开辟革命根据地,打击日伪军的进攻。尤其在江苏盐城重新建立了新四军军部和苏中革命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在建立苏北农学院、苏北师专和扬州工校做了大量工作,为宣传党的政策竞竞业业工作几十年。
发起和创建了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并担任研究会会长,在以史喻世方面做出了贡献。
王 林:又名侯立仁,山西省榆次县人。生于1913年12月,卒于1988年7月28日。副部长级离休干部。
王林曾就读于太谷铭贤中学。1932年,他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社会主义者联盟”,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9月,他考入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农艺学系学习。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离开学校,从事革命斗争活动。历任第二战区总动员委员会游干队指导员、教导员,陕甘宁边区保安处股长、侦察队长、副科长,并担任毛泽东同志的保卫、行政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北京市公安局处长,北京市房管局副局长、局长,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等职。曾当选北京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1983年6月离休,享受副市长级(即副部长级)待遇。
王林同志从青年时代即投身革命。在学生时期,他曾秘密印发革命宣传品,领导学生运动,声援一二九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从事秘密交通工作,表现了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长期从事保卫工作。工作中,他机智、勇敢、不怕牺牲,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在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工作时,他对侦察工作与保卫工作的建设做出了贡献。此间,他培养了一批干部,分布在全国许多地方,成为公安保卫的骨干力量。在担任毛泽东同志的保卫、行政秘书时,他为保卫毛泽东同志等中央首长的安全,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并积劳成疾。1944年,他被评为陕甘宁边区保安处模范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时期,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结合实际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他经常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注意做好政治思想工作。他为北京市的公安、房产和民政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倍受迫害、折磨,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他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坚信马列主义、坚信真理。因而,他始终坚持原则,维护党的利益。恢复工作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以更大的热情积极地工作,即使在离休后、在重病中,依然时刻关注着北京市民政局的工作,并经常提出宝贵意见,对北京市的民政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